OMO新零售建立
(Online-Merge-Offline,線上與線下融合)中小企業如何打造一個創造獲利的生態體系
「本來去Costco只是想買兩三樣東西,結果離開時,幾乎買了一車。」
「我們家常在假日去逛Ikea,從頭走完要繞很久,但我老婆就是超喜歡逛逛看看啊。」 「我在網路逛街呀,在蝦皮上面很好買啊。你沒買過啊?」小女兒轉頭很訝異地回答我。 門市空間配置與動線規劃是門市創造客戶體驗的基本,重點都是要有效達成吸引顧客從看見、進來、走動、體驗到交易順利完成。顧問在診斷門市時,有時光看空間配置上,營業空間與後勤管理的比例是否適當?銷售刺激點與購買點在動線安排上,是否能有效達成業績?加上固定管銷費用,大概就知道會不會賺錢了。
0 評論
「顧問,到底O2O或OMO有沒有用?」
「所以,我們的門市是發展線上電商,這樣就是O2O還是OMO?」 「我想請你輔導我們公司轉型,但是數位化的部分,我們真的很弱。」 傳產批發代理公司的二代張董,在正式接班五年後,公司碰到疫情的摧殘,約我談談公司轉型的輔導專案。 傳統的線下業績來源,多數都在商圈選點。找對地點,就能有足夠的流量讓門市可以創造業績。剩下的就只是人員服務、區域行銷、通路行銷、營運管理、選品進貨與人員管理。或是,前面是營運門市,後面是廚房或加工處理,例如餐飲業的前店後場。但在新冠疫情後,整個世界都改變了,線上的數位虛擬世界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。無論是O2O或OMO,你該如何注意哪些事呢? 在非主要熱門城市的二線都市或地區,依然存在為數不少地方小品牌的區域零售轉賣店,如通訊行、藥局、家具行、寵物店、機車行、電器行與文具店等等。這些零售店的商品,多數是跟代理商進貨,部分也會在區域裡開了兩三家連鎖分店。多數這樣的店,還是以人工搭配系統管理為主,部分也開始搭上O2O的風潮。
這些品牌小店,多數經過多年的經營,在區域市場裡擁有一定的知名度與客群。甚至店面是自己的,主要成員也是家人或親戚,營運成本較低。以前市場競爭少時,只要辛苦努力都可以賺到錢。但經營到現在,若沒有與時俱進,面對新零售的市場競爭,其實多數心裡都很不踏實,擔心哪天經營不下去。 網上看了一篇講AI(人工智慧)行銷的文章,內容洋洋灑灑的講了很多有關AI的定義、重要性、如何運用與知名案例。最後以幾個知名國際品牌在發展AI運用的狀況為案例,包括Nike、亞馬遜 、阿里巴巴、BMW與星巴克等。看了這些AI趨勢報導,容易讓很多人熱血沸騰。會想像到:「只要掌握趨勢風口,豬也會飛? 那我一定可以飛呀」。
一家店能不能經營獲利,開店「地點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。一個好地點,代表著以合適的租金成本,取得期望的來客流量。只要產品與價位不輸人,好地點更代表著營業收入的一定保障。在餐飲業裡,甚至前輩留下一句名言:餐廳的成功因素只有三個:「地點、地點、地點」。可想而知,「地點」這個變數,在展店過程中的重要度有多高了。
商圈地點的選擇,是一門大學問。就算是知名連鎖品牌,如星巴克咖啡、燦坤3C與鬍鬚張滷肉飯等,也會碰到商圈地點出了問題,而面臨經營不順,要移轉店面或閉店的問題。可能是客流量的規模不如預期,商圈的人潮移轉速度比預期的快,太多競爭者進入同一商圈來分食市場等等。 朋友介紹一個企業老闆來找我談輔導案,說他們公司是傳產批發業的家族事業。現在面對環境的大幅變動,雖然看似行業競爭讓風險變大,雖然辛苦點,但卻也能勉強小賺。何況,多年累積的資產,也夠他們一家衣食無憂了。
「顧問,最近因為疫情,讓營收掉了一半,我們該怎麼辦啊?」
「大家都在導入數位轉型跟零售科技化,我們是傳產公司,想找你來輔導我們轉型。」 「老師,你剛剛課程上講的品牌授權,在新零售的全通路下,跟以往有什麼不同?」 在行動科技的成熟普及,以及病毒疫情肆虐下,新零售與數位轉型,已經改變了傳統零售業與餐飲業的經營思維。帶來的在家用餐、外帶與外送,以及安全安心的逛街購物的消費者需求,引發對行動購物與外送平台的企業需求。問問周遭的親友,最近兩個月使用過幾次手機APP購物?幾次餐飲點餐機?頻率已經大大超過往年了。 張董的表情,簡直就是欲哭無淚。經營多年的代工廠,因為一紙新法令,就算有民代的介入溝通,還是讓他多年打下的事業,業績一落千丈。幸好公司的財務基底不錯,否則早就喝西北風去了。在討論的過程中,他不斷的抱怨政府的官僚問題,員工的消極與同業削價競爭。
耐心的聽完他的情緒抒發,提醒他抱怨不能改變事實。發生這樣的經營問題,就像是被關上一扇窗,再哭、再難過、再抱怨、再抗議,這扇窗往往也不會重新再打開。企業經營如此,人生亦是如此。我樂觀的說,別緊張,老天其實給了你好多扇窗,趕快再去找出來,都開開看就知道了。 「陳老師,很冒昧跟你聯絡。我們是南部傳統貿易公司,已經經營快十年了,年營收都還有幾千萬。不過因為疫情,跌落的很嚴重,正要開始經營自有品牌門市。尤其,現在還要發展數位化經營,怕沒經驗走錯路,想請老師來輔導我們公司。」
在面談諮詢後,理解客戶在數位化與實體門市間的選擇與配比問題,及溝通雙方對市場發展的認知,還有如何階段性地打造整個連鎖品牌的虛實整合營運體系,包括企業老闆對顧問輔導的方式、預期成果與雙方的配合事項等。兩次碰面充分溝通,確認輔導細節與目標進度後,才做了正式書面簽約。 傳統的線下業績來源,多數都在商圈選點。找對地點,就能有足夠的流量讓門市可以創造業績。剩下的就只是人員服務、區域行銷、營運管理、選品進貨與人員管理。或是,前面是營運門市,後面是廚房或加工處理,例如餐飲業的前店後場。但在新冠疫情後,整個世界都改變了,線上的數位虛擬世界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。
線上與線下的營運活動,對企業來說,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?電商與店商的兩種思維,如何以顧客為中心,進而融合為一?身為老闆的你,該如何注意哪些事呢? |